费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4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是全县的医、教、研中心。医院占地138亩,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7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20人,医师556人,护士743人,其中高级职称161人(正高46人、副高115人)、中级职称580人、初级职称705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31人。编制床位9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72张。设置39个临床科室、20个门诊科室、5个医技科室、32个职能科室,3个特殊护理单元,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年门(急)诊77万余人次,出院6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5万余台次。配备256层高端CT、1.5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系统、Q7B超、血管内超声等先进医疗设备300余台(套)。是山东医专非隶属附属医院、滨州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医院、山东省医科院研究生教学培养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合作单位,是青岛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同等学力合作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敬老文明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省“十佳诚信医院”、全省“惠民医疗先进单位”、全省“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和“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药学部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
医院是中国基层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基层版),国家级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达标单位、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分中心、国家级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山东省省级癌症规范化病房、市级“创伤中心”和费县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癌症中心。
医院在县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新院区,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已全面进入安装装饰阶段。
历史沿革 1952年,成立费县卫生科,卫生行政职能从费县卫生院中分出。1953年 10 月,费县卫生院由天主教堂迁到通河街。1954年 2 月,成立费县妇幼保健站,在费县卫生院的领导下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1955年 11 月,费县卫生院的党、团组织从费县人民委员会中分出,由原来的党、团小组分别改建为费县卫生院党、团支部委员会。12 月,费县妇幼保健站独立。 1956年 6 月 6 日 ,成立费县卫生防疫站,费县卫生院改称为费县人民医院,步入了以医疗为主的轨道。11 月 30 日 ,费县人民医院和费县卫生“三站”(费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和麻风病防治站)共同成立了中共费县县直机关总支委员会第五分支部。
1958年 7 月,费县人民医院与“卫生三站”联合成立了中共费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1959年 10 月 4 日 ,在下河头村西北方向(现院址)建成费县肝炎疗养所。
1961年 1 月 30 日 ,费县人民医院的党组织与“卫生三站”分开,单独成立了中共费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1962年 1 月 3 日 ,内科病房迁至费县肝炎疗养所。
1964年 ,费县人民医院的团组织与“卫生三站”分开,单独成立了共青团费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1966年 10 月 16 日 ,费县人民医院迁至现址,在通河街只保留了部分职工宿舍。
1967年 1 月 25 日 ,“费县红卫兵联合总站”夺取了党政财文等一切权力,成立“服务组”。1968年 3 月,成立费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12 月,费县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联合成立了费县“六 . 二六”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9年 1 月 29 日 ,费县“六 . 二六”公社与费县药材公司合并。2 月 7 日 ,县直医药卫生单位联合组建了新的“六 . 二六”公社革命委员会。12 月,费县“六 . 二六”公社革命委员会解体,恢复费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
1971年 1 月,成立中共费县人民医院临时支部委员会。1973年 5 月 1 日 ,恢复中共费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1977年 2 月 23 日 ,去消“费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称谓。
1985年 10 月 26 日 ,共青团费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改称为共青团费县人民医院总支委员会。
1993年 7 月,共青团费县人民医院总支委员会辖 4 个支部委员会。1994年 6 月 25 日 ,中共费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改称为中共费县人民医院总支委员会,辖 5 个党支部。
2007年 7 月 23 日 ,中共费县县委、县政府将 7 处乡镇卫生院委托给费县人民医院管理。7 月 28 日 ,中共费县人民医院总支委员会改称为中共费县人民医院委员会。 |